English

图书校对应当重新定位

1999-05-1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本报记者 于静 我有话说

近来,读者因为图书编校质量的问题和出版社打官司的事,可说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。校对工作一时之间成了“众矢之的”。近些年的出版界,一方面“无错不成书”,一方面校对工作不被重视的现象又普遍存在。随着我国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,每年出版物都以10%到20%的速度增长,校对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出版事业发展的瓶颈。

根据中国版协1995年对全国校对队伍状况调查的统计数据,250家出版社的1042个校对员平均日工作量2.5万字,年工作量660万字,每字仅停留0.99秒。而按照新闻出版署对编辑年发稿量的规定:平均每年60万字计算,三校一读,校对量为240万字。由此得出编校人员配备的合理比例应为3 1。而中国版协对107家北京地区出版社的问卷调查显示,大多数出版社编校人员的配备比例为10 1,少数出版社甚至达到30 1,60 1。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出版社没有校对科室,不少出版社甚至连专职校对人员都没有。校对人员如此严重不足,当然会极大地影响书籍的校对质量。

校对人员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一个合格的校对工作者,除了必须具备一般的基础文化知识,熟悉相关的规范制度以外,主要依靠的就是经验。而要成为一个专家级的老校对,则还需对修辞和外语知识有一定的功底,有较强的纠错能力,熟练地掌握校对操作技术和各种排版致错的规律,通晓并胜任点校、折校、读校、通读等各种校对方法和各种排版方式的校对方法。原人民出版社的优秀校对工作者智福和认为:“三至五年的工作经验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校对工作者,十年以上的丰富经验才能真正胜任各种复杂的校对工作,能够为书籍做最后的把关。校对需要日积月累的学问。”清华大学出版社校对科长宋玉莲告诉记者:“现在的校对人员,不仅要懂得编辑加工,版式设计,还要处理字体字号,书籍内封,版权页等各种问题,是名副其实的‘杂家’。”

虽然新闻出版署要求校对工作人员必须有大专以上学历,但国内有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却寥寥无几,即使有编辑专业的学校,也没把校对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和讲授,北京市仅菜市口中学,作为职业高中有此专业。目前出版社的不少校对人员是从别的专业转到校对工作上来的,这使得校对队伍缺乏理论基础知识。郭沫若曾说:“中国假如专由吾辈任校对,而有更笃实的学者著书,学术界的进展谅必大有可观了。”他的期望虽然未免过高,却透露出老一辈学人对校对人员素质的要求。

校对工作不受重视,是妨碍工作人员积极性发挥的另一因素。参与国家图书奖评选的书籍,校对错误超过万分之一就取消资格,这可能是各出版社最重视校对工作的时候。然而,图书得了奖,领奖的是编辑,校对似乎无功可言;书籍的编校质量受到了批评,似乎都是校对的责任。“编辑领奖,校对挨打”的情况使校对人员难以安心本职工作。有能力的年轻人,都去作编辑或发行人员。甚至在职称待遇上,校对的最高职称只能达到副编审,比编辑的最高职称低一个等级,许多出版社连这个制度还不愿意执行,使校对人员普遍缺少职业自豪感。

据了解,目前,这一情况已经得到了一些改善。在人民出版社、人民文学出版社、北京出版社等一些名牌社,都拥有了一些有副高职称的高级校对工作者。而且,当出版社奖励得奖的编辑时,也会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校对相应的奖励。但是,这一行动若想在整个出版界铺开,也许还需要所有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。

校对人员目前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是,随着现代科技深入出版界,电脑排版系统的日渐成熟与广泛应用,传统的校对方式已经不再完全适用,校对本身也面临着科技的挑战。

电脑排版中,操作员的五笔字型拆字错误和手指动作的疏忽,会产生各种与传统的检字错误完全不同的差错。错字、漏字、重复键入都很常见。电脑本身引起的错误,如软件和病毒都会产生“电脑错”,使文章面目全非。随着越来越多的作者采用磁盘稿,校对最终将无原稿可对。寻找和总结图书校对新的差错规律,尽快适应工作的电脑化,是当前校对工作转化的方向。

尽管电脑已能代替大部分的手工排版,但用电脑代替校对却是很难做到的。目前开发的电脑校对软件,只能起到辅助校对的作用。工智通和黑马等辅助校对软件,对语法和错词错字的报告准确率高,已经被一些出版社采用。但是,它对人名、地名、漏字、格式,仍然无能为力,并且缺乏校正逻辑性、知识性错误的智能。其开发者也认为,该软件的可开发程度已经到了尽头,要想解决人名和漏字的问题,估计在最近几年内是不具有可行性的。据了解,在采用了电脑辅助校对软件的出版社中,工智通大部分用于三校以后,可以检查出一些人工习惯性的疏漏,黑马则由于开发时间较长,已经升级了多次,功能更完善,可以用来代替二校。已经采用这种校对方式的北京出版社校对科长陈明达强调:“机械的,重复的,枯燥的活儿交给了计算机,留给校对的需要灵活掌握和思维推理的任务更加重要。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